暗物质不发射或反射光,也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因此特别难以探测。尽管如此,香港教育大学(教大)的研究团队证实,黑洞周围存在大量暗物质。研究结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杂志上。

研究小组发现黑洞周围存在暗物质的间接证据

该团队选择了附近的两个黑洞(A0620-00和XTEJ1118+480)作为研究对象,两者都被视为双星系统。也就是说,每个黑洞都有一颗伴星围绕着它运行。根据伴星的轨道,观测表明它们的轨道衰减率约为每年1毫秒(1ms),比每年约0.02ms的理论估计值高出约50倍。

为了检验黑洞周围是否存在暗物质,教大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将学术界广泛持有的“暗物质动力摩擦模型”应用于两个选定的双星系统。研究小组发现,伴星的快速轨道衰减与观测到的数据完全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间接证据表明黑洞周围的暗物质会产生显着的动力摩擦,从而减慢伴星的轨道速度。

这些发现证实了20世纪末提出的理论假设,代表了暗物质研究的突破。根据这个假设,足够靠近黑洞的暗物质会被吞噬,留下的残余物需要重新分配。这个过程最终会在黑洞周围形成一个“密度尖峰”。

科学及环境学系副教授兼首席研究员陈文豪博士解释说,如此高密度的暗物质会以类似于拖曳力的方式对伴星产生动力摩擦。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项应用‘动态摩擦模型’的研究,旨在验证和证明黑洞周围暗物质的存在,”他说。“这项研究为未来的暗物质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方向。”

陈博士进一步提到,以往的研究主要依靠伽马射线和引力波探测来检测暗物质的存在,这取决于罕见事件的发生,例如两个黑洞的合并。据他说,这可能需要天文学家长时间等待。

然而,教大团队采用的新颖方法将不再受这些限制。他补充说,“仅在银河系中,就有至少18个与我们研究对象相似的双星系统,它们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解开暗物质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