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HPLC)首次由CsabaHorvath和SeymourLipsky于1966年在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中描述,随后WatersALC-100于1967年首次亮相。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高效液相色谱法取得了显着但渐进的发展,以满足相对较新的科学——治疗生物技术的分析需求。

HPLC系统聚焦新方向

下一个重大突破也来自Waters,2004年推出了2004UltraPerformanceLC(UPLC),它基于亚2微米多孔颗粒,压力是标准LC的三到四倍,流速也小得多。

正如Phenomenex全球应用总监MichaelMcGinley所指出的那样,一段时间以来,HPLC一直在向更小的粒径方向发展。一些公司最初接受了更小的颗粒和更高的背压,而另一些公司则与之抗争。但最终所有重要的HPLC供应商都采用了新格式。随后的一些改进基于新格式(例如,“UHPLC”,因为uPLC是沃特世的商标),而其他改进,如中压系统、多孔壳(和其他固定相创新)、超临界CO2系统等。,被视为传统HPLC和各种“UHPLC”架构的替代品。

“2000年代初期,有几家公司正在进行创新,”麦金利说道。“Merck在整体柱方面处于领先地位,Kirkland和Agilent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多孔壳技术,甚至Phenomenex也在90年代末推出了sub-3u型固定相。当时我们无法在400多个酒吧的世界中演奏,因为我们不是乐器制造商。”

平台选择

麦金利说,平台的选择取决于所研究的分子。“对于小分子,我们看到反相UHPLC;对于代谢物,尤其是极性代谢物,您往往会看到疏水相互作用(HILIC)。多种蛋白质分离模式:用于完整蛋白质的宽孔RP-HPLC和用于肽图分析的标准RP-HPLC。离子交换通常用于量化翻译后修饰,而HILIC是聚糖分析和用于聚集体分析的尺寸排阻色谱的选择。反相LC/MS在寡核苷酸中占主导地位,但在此应用中您仍然可以看到离子交换。”

McGinley表示,用于表征的产品在分析规模上仍然具有相关性,而2.1mm和4.6mmID色谱柱仍然很受欢迎,因为它们不需要专门的仪器。

“微尺度(0.15mm至1mmID)在灵敏度困难的应用中受到了一些关注,例如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纳米级LC(<0.15mmID)仍然在灵敏度最重要的领域以及蛋白质组学等定性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检测模式也有助于塑造HPLC的发展。质谱法具有最大的影响,因为它承担了大量的分离和定量要求。“因此,方法花费的时间更少,”McGinley告诉GEN。“人们不再需要获得两种紧密洗脱的化合物的基线分辨率,因为即使对于同时洗脱的化合物,质谱也可用于获得良好的高斯峰。此外,色谱柱尺寸继续向2.1mmID与4.6mmID方向发展,以利用2.1mmID提供的LC/MS兼容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肯定会继续改进,但可能不会按照人们想象的方向进行。“新的HPLC系统似乎更注重法规遵从性和适应更加自动化的实验室环境,而不是具体的性能改进。惰性、无金属系统似乎是新型液相色谱系统的常见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希望“粘性”生物分子具有更好的回收率和性能。”